勉薩畫派

勉薩畫派誕生於公元17世紀中葉,至19世紀時成熟並進入興盛時期,主要分布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及其周邊地區。其創始人為四世班禪大師的禦用畫師曲英嘉措,在勉塘派的基礎上更多地吸收了工筆畫中的人物、山水及亭臺樓閣的造型、布局和技法,並添加了很多個性繪畫元素。
17世紀中葉,後藏的曲英嘉措將舊勉派進行改革,創立新勉派(menbris sama,簡稱勉薩men sa),通過著名的繪畫大師嘎欽洛桑平措、達娃頓珠、阿頓等前輩數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作,培養了羅布斯達等勉薩派傳承人,繼承並發揚了勉薩畫派的傳統。

 此畫派將舊勉派的背景加入少許透視概念,色彩調得更加清亮,並且運用更多的描金線法,使畫面看起來更華麗、活潑。此派原本只流行於後藏地區,後來普及到整個藏區,成為18-19世紀藏中及後藏地區的新主流,該區格魯派的大寺廟目前都保存大量此派的作品。

 勉薩派唐卡構圖嚴謹、色彩鮮艷、線條變化豐富、勾金細致,尤其是人物性格的表現方面更加自然與細致入微。該畫派造像法度精嚴,與傳統的塊面表現相比,尤其註重線條的運用,線條工整流暢,色調活潑鮮亮,變化豐富。表現題材十分廣泛。畫面中常常使用金粉、寶石和其他閃耀的裝飾,使得整個作品看起來更加華麗。

 如今,勉薩畫派已經成為西藏唐卡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它的作品在藏區以及全球範圍內備受推崇,被視為一種藝術珍品和文化遺產。

勉薩精選作品

白度母是長壽三尊(無量壽佛、尊勝佛母和白度母)之一,她身如皎月,具有救度八難(即獅難、象難、火難、蛇難、水 難、牢獄難、賊難、非人難)威德而所稱度母。 根據傳說,觀世音菩薩的左邊的眼淚化成代表慈悲的白度母,右邊的眼淚化為代表智慧的綠度母。 白度母一頭二臂,身白色,頭戴五佛冠,發烏黑,三分之二挽髮髻於頂,三分之一成兩縐披於兩肩。 右手置膝結接引印,左手當胸,以三寶印拈烏巴拉花。 花沿腕臂至耳際,長著三朵花,一朵含苞,一朵半開,一朵全開,表三寶。 七眼中的額上之目,觀十方無量佛土,盡慮空界無有障礙,其餘六目觀六道眾生,凡被其觀者皆得解脫。

聖救度佛母,古譯“多羅觀自在菩薩”,即主管雪域之神的觀世音菩薩。 他全身綠色,救度一切災難而稱之為綠度母。 據傳綠度母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,很多年前觀世音菩薩觀望人世間,看到世間六道眾生不知業因果輪迴而陷於無邊苦海時,悲淒地流出兩滴淚水,一滴化成顰度母,一滴化成 綠度母。 由於綠度母是觀音菩薩化現的,便受觀音在藏傳佛教中具有無可估量的崇高地位的影響,她在藏族僧俗中的影響也是廣泛的

彌勒菩薩,梵文Maitreya的音譯,意譯慈氏。 在佛教傳說中,彌勒菩薩是從佛受記,將來為繼承釋迦牟尼佛位置成為未來佛的菩薩。 據《彌勒上生經》和《彌勒下生經》等記載,彌勒原出身於婆羅門家庭,後成為釋迦牟尼佛弟子,彌勒菩薩於佛世入滅後,便上生於欲界第四 天兜率天,為兜率天的天王。 自佛世以來,多有佛弟子發願命終後,上生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。 在佛教之中,彌勒菩薩乃是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授記教化眾生的接班人,是未來成佛的教主,他上生於兜率天內院,經四千歲(據稱相當於 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)後下生人間,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,廣傳佛法。

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、千眼千臂觀世音等,是佛教信仰的四大菩薩之一。 千手觀音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,與阿彌陀佛、大勢至菩薩(阿彌陀佛的右脅侍)合稱為「西方三聖」。
千手觀音是大慈悲的象徵,她能夠默默的保佑您度過各種難關、消除各種病痛,當您運氣旺時,能使您更加輝煌,當運氣低落時,能夠消除各種障礙,化解 各種災難,使您順利度過難關口,達到一生幸福、平安吉祥。

大白估主,亦稱“白瑪哈嘎拉”在此“怙主”,是為“觀世音菩薩”
大白怙主是富貴的象徵,因此通體充滿珠光寶氣,神情中流露出;滿足。 大白怙主像身白色,被視為觀世音嬉戲相化身之一,是大黑天所有變相中最受歡迎的形象之一,是所有怙主裡的財神相。
大白怙主身形為短胖的男性,一面六臂三目,面相忿怒,三目圓睜,獠牙捲舌。 頭戴寶石冠,這是大白怙主顯化為財神尊時特有的。 大白怙主的忿怒相不代表大黑天是凶神惡魔,而是佛陀慈悲的表現。

彌勒菩薩,梵文Maitreya的音譯,意譯慈氏。 在佛教傳說中,彌勒菩薩是從佛受記,將來為繼承釋迦牟尼佛位置成為未來佛的菩薩。 據《彌勒上生經》和《彌勒下生經》等記載,彌勒原出身於婆羅門家庭,後成為釋迦牟尼佛弟子,彌勒菩薩於佛世入滅後,便上生於欲界第四 天兜率天,為兜率天的天王。 自佛世以來,多有佛弟子發願命終後,上生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。 在佛教之中,彌勒菩薩乃是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授記教化眾生的接班人,是未來成佛的教主,他上生於兜率天內院,經四千歲(據稱相當於 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)後下生人間,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,廣傳佛法。 

佛陀「釋迦牟尼佛」是世人對他的尊稱。 “釋迦”,意譯為“能仁”,即能仁慈一切眾生。 同時,“釋迦”也是他的族姓;“牟尼”,意譯為“寂靜”,即寂然不動、不著相;“佛”,意譯為“無上覺悟真理者”。 合起來,「釋迦牟尼佛」的意思就是「釋迦族的聖人」。
藏曆的九月二十二日是天降日(2020年為公曆11月7日)。 佛陀天降日是個很重要的佛教節日,是紀念釋迦牟尼佛為報母恩,前往忉利天,為死後轉生到那裡的母親摩耶夫人說法圓滿七天后,重返娑婆世界的日子 。

文殊菩薩,音譯文殊師利或曼殊師利。意譯:妙德,妙吉祥。又譯:妙首,普首,濡首,敬首。曼殊是妙之意,師利是吉祥之意,簡稱文殊。
文殊菩薩中國佛教四大菩薩(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觀音菩薩、地藏菩薩)之一。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為釋迦牟尼佛的左、右脅侍,他們合稱為「華嚴三聖」。文殊菩薩智慧、辦才第一,為眾菩薩之首,稱為「大智文殊菩薩」。

四臂觀音,藏語名音譯為“結熱茲恰協哇”,是藏傳佛教大悲觀音的主尊,代表大悲、大智、大力,是密乘行者必修的法門。與文殊菩薩、金剛手菩薩合稱“三族性尊”,居雪域怙主地位,是藏傳佛教和藏地的首位保護神。該尊佛像造型極為優美,可謂傾注了藏民族對觀音菩薩的尊崇和敬慕之心,皈依本尊之虔誠之誓。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