噶瑪嘎孜畫派
首頁 >> Original 3 – 噶玛噶孜画派

噶瑪嘎孜畫派被譽為唐卡中的藝術,一個兼具多元民族文化於一身的繪畫流派,一個經由大寶法王而創立的唐卡繪畫流派,一個與噶舉派共興衰的繪畫流派。盛行於康區的噶瑪嘎孜畫派,又稱噶孜派,以噶瑪巴大法會而得名。
形成於16世紀,於17世紀走向繁榮興盛,流行於藏區東部,傳承特點是此畫派歷代著名畫師大多為噶瑪噶舉派高僧,其傳承地也主要在噶瑪噶舉派寺廟。故噶瑪嘎孜畫派又有噶瑪噶舉派「宮廷風格」之謂,創始人南喀紮西。
16世紀下半葉到17世紀初,藏東和康區興起稱為噶瑪嘎孜的新畫派,此畫派由於早期的畫師與噶舉派的寺廟往來較密切,所以經常被誤認為噶瑪噶舉畫派(噶舉是四大教派中的白教)。此畫派的創建者一般公推是活躍於16-17世紀間的南喀劄西,此畫派在舊勉派的基礎上,更強調漢式風格中的青綠山水和留白與淡雅,畫風流露一種非常有魅力的文人氣質,受到當時較重視文學藝術的活佛們的喜愛,於是形成時尚,成為17-18世紀間的新主流。噶瑪嘎孜畫派的繪畫特點是對細節的極度關註和精細的技藝。他們使用的顏料非常豐富,由大自然中提取的礦物和植物顏料以及金銀箔組成,使畫作更加華麗和絢麗。
繪畫技巧包括漸變色調和柔和的線條,使畫作產生流動感和立體感。此外,噶瑪嘎派還以其精美的金色裝飾和無數細微的細節而聞名,這些細節常常需要高度技巧和耐心的描繪。
噶瑪嘎派的繪畫風格獨特,精致,其高度技藝和復雜性使其成為了藏傳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同時也是西藏文化和藝術的珍貴遺產。